用中医药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最新凯时注册

2024-07-25 10:37:45 作者:王雪迎 来源: 人民网
分享:

  10年前,毕业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艾乐松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进行志愿服务,成为当地首名中医医生。服务期满后,这个山东小伙儿决定留下,一个人撑起了四十七团医院的中医科、康复科,成为远近闻名的沙海“小郎中”。

  刚来时,23岁的艾乐松被四十七团沙海老兵的故事深深震撼。1949年1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1803名官兵奉命从新疆阿克苏出发,历时18天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于12月22日解放了和田地区。老兵们留在昆仑山下屯垦戍边,将荒漠变良田。他们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大漠戈壁,铸就了沙海老兵精神。

  艾乐松说:“一道命令让沙海老兵驻守一生,在这片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如此忠诚、如此奉献?”他决心为四十七团的老百姓做点事,就这样开始了“行医”生涯。

  四十七团医院给他一间小办公室,里面没有设备、中药房和治疗场地,看中医的人也寥寥无几,艾乐松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沙海老兵王传德的女婿胡岩峰患有脑梗后遗症,听说团医院有了中医,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来找艾乐松调理。3个月时间,艾乐松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每天坚持为胡岩峰进行中医针灸、理疗,还通过视频通话向山东老家的老师、同学、专家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胡岩峰的病情好转了。

  在此之后,来找艾乐松看病的人日渐增多。有当时仍居住在连队、已近百岁的沙海老兵刘来宝和董银娃,也有团里和周边乡村慕名而来的各族干部群众。每当看到患者好起来,就是艾乐松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遇到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在网上查找相关病例资料,有时下班回到宿舍,他还在自己的胳膊、腿、背上练习针灸、拔火罐。在边干边学中,艾乐松熟悉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

  2015年7月,一年的志愿服务期已满,结束服务期还是留下来,艾乐松犹豫不决。想想盼他回家的父母,又想想各族群众对他充满信任的眼神,最终他决定不走了。

  艾乐松此时又面临着新难题,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众慕名而来,小小的办公室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在多方支持下,四十七团医院成立中医科,还有了两张床位。艾乐松除了开药方抓药,还可以开展推拿、拔罐等业务了。

  2017年2月,北京援疆医生黄希忠来到四十七团医院中医科援助一年,他给艾乐松传授中医技艺,还联系自己所在的北京顺义中医院,帮助四十七团中医科解决设备、药品匮乏的问题,并个人出资购买了装中药的柜子,将业务拓展到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10余项,床位数也从两张增加到了12张。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多年独自支撑四十七团医院中医科的艾乐松向医院提出中医科面临人手少的困境。四十七团医院便面向社会发布招人信息,附近乡镇的6名少数民族毕业生被录用到中医科。

  10年间,被当地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沙海“小郎中”的艾乐松,已成为一名在老兵精神激励下的沙海新兵,用中医药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关键词:沙海,中医科,中医药,民族团结,架起责任编辑:郑皓天
网站地图